关闭
直接打开

央广乡村之声丨“大运会”送川味儿 走进四川最“咸”的城市

2023-07-21 16:25  央广乡村之声

自贡网记者 文乐 曾炼紫

7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节目用30分钟时间,介绍大美盐都,盐味自贡。

微信图片_20230721144320.jpg

节目中,总台央广主持人音频连线自贡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炼紫,在轻松与含“盐”量极高的氛围下,为广大听友介绍了盐帮美食、讲述了流传上百年的“馋嘴故事”。

节目回放,一起来听?

今天,《田园新主张》走进四川最“咸”的城市,是哪里呢?
【主持人】唱的就是千年盐都——自贡。节目也邀请到自贡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炼紫,和我们一起聊聊她有盐有味的家乡,自贡。欢迎炼紫!
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带着浓浓方言的歌曲,自贡我是听出来了,其他唱的是什么翻译一下?
【炼紫】在这首歌里,让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孩子的那一句童谣:“天车高、天车长,我家住在天车旁”。天车,是自贡古老的地标,它是一架古老的钻井工具,主要是用来提取地下深处的盐卤水。自贡的盐业历史非常悠久,随着盐业的兴盛,天车更是密集分布在城市各个地方,当年盐场上的工人们的生活区域,大多也是在盐场周围,大伙儿白天在天车下辛勤劳作,晚上枕着夜色中的天车入眠,自然对那高高耸立的天车有了深深得依恋。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进步,天车早已退出了盐业生产过程,但是,世世代代盐都老百姓对天车的情怀早已根植在心里。
除此以外呢,说唱里也表达了爱喝盖碗茶的自贡人,闲暇里在釜溪河边晒太阳、打麻将的松泛生活;辣得有滋有味的盐帮美食;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而且至今仍在生产井盐的深井——燊海井;悠远神秘的恐龙化石群窟;以及对平舌、翘舌稳稳拿捏的自贡话。歌里还讲述了创作者在上中学的时候常常经过的工厂、曾留连过的商业区,其实这些地方也是对大多数自贡90后以上年纪的人来说非常熟悉的地方。当然,在歌曲的后段也描绘了年年举办的自贡灯会,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梦幻场景。歌曲是自贡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的一个集锦,也是自贡年轻人印象中的乡愁“芳草地”。
【主持人】在我国四大菜系里,“川菜”是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著称。明末清初,在四川就有这样的俗语:“食在四川,味在自贡。”炼紫,作为一个地道的盐帮儿女,可以跟我们讲讲自贡盐帮菜的由来吗?
【炼紫】非常荣幸,当然也非常自豪。因为这是自贡人最大幸福感的由来。作为川菜菜系的一个分支——自贡盐帮菜,则是在味蕾上更胜一筹。川菜分为三大派系——以成都、眉山地区为代表的“上河帮”菜系,口味相对较温和、婉约;以川东、重庆地区为代表“下河帮”菜系,麻辣来的直接爽快,相对口味而言更加浓烈;以川南自贡、内江、泸州、宜宾为代表的“小河帮”。“小河帮”中的自贡盐帮菜则咸得丰富、辣得过瘾、鲜得地道,有“味厚香浓、鲜辣刺激”的特色,更追求鲜和香。重庆的江湖菜、成都的官府菜、自贡的盐帮菜,在川菜中有重要代表地位。自贡是一个因盐而生的城市,她的井盐文化、彩灯文化、恐龙文化,这是自贡最响亮的城市IP,它们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让了解过她的人为之钦佩。自贡的盐、龙、灯,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故纸堆里,而是走向了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文化大船”名扬四海。而今天,我们要聊的盐帮美食,其实也是自贡“井盐文化”的衍生品,接下来,就和听友们唠唠在自贡流传了上百年的一些“馋嘴故事”。
【主持人】有人说,乡愁就是天南海北后仍记挂的那一碗饭菜。炼紫,之前听您提到,盐帮美食是自贡人最大幸福感的由来。这幸福值拉满了的“自贡胃”,若是离开家乡看来会有些不适应的吧?
【炼紫】嗯,可能对大多数自贡人会有些不适应。因为自贡人对味道的拿捏是比较考究的。就单用辣来举例吧,我们本地人平常点餐会备注不同辣度等级,菜品也分有香辣、鲜辣、麻辣、酸辣等等,同时也为“鲜”费尽了心思。千百年来,“富庶甲于蜀中”的盐都自贡,盛产井盐,随之制盐和商贸业高歌猛进,经济繁荣带动餐饮业兴起,由此逐渐形成盐帮菜。
【主持人】盐帮菜,这个“帮”应该是词眼,这里面有什么妙意呢?
【炼紫】是这样的,自贡盐帮菜有着两百多年历史,这个“帮”,指的是当时自贡为数众多的行业帮会,他们都发端于井盐生产、经营。盐商这阶层,就有井帮、灶帮、笕帮、银钱帮等等;盐场工人这方面呢,又有锉井帮、烧盐帮、辊子帮、撸船帮、车水帮等等。各阶层饭桌不一样嘛,但他们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诸多帮会的菜品共同构成了“盐帮菜”。
【主持人】喔,原来门道在这里。那,帮派不同,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肯定也得分分豪放派、小资派之类的吧,伙食这方面儿可能丰富多彩了。
【炼紫】是的呀,盐帮菜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等等。盐商菜,就是盐商家庭的菜,做法特点是选料精、做法奇、秘制,代表菜有:牛蹄熊掌、鸡粥白菜、泡牛蛙等等。盐工菜,就是伙食团里给盐工们做的大锅菜,这也是自贡井盐生产的特殊产物。当年自贡盐业兴盛,直接间接从业者大概有三四十万。当时,各个打井烧盐的井灶都有伙食团,解决工人们吃饭问题。盐工菜特点就是简单、有味、传奇,代表菜有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船工号子鱼等等,咱们盐工菜里的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成了眼下自贡最喜爱的十大代表菜之一了。而会馆菜呢,当时自贡社会上汇聚了东南西北的人,各地人士纷纷在自贡建立同乡会馆,陕西人建了西秦会馆,广东人建了南华宫等等。他们依循自己的口味,结合自贡本土特色,嫁接出自己的菜品,比如烫皮羊全席。
【主持人】看来,两百年前自贡的整体伙食开得不错啊,餐桌上牛肉类菜品挺多,来之前我也做了一下“功课”,听说的菜品有:灯影牛肉、冷吃牛肉、掌盘牛肉等等。炼紫,要不,跟听友们说说这里面的一些小故事。
【炼紫】嗯。故事很多,也很有趣。在早期的自贡盐场上,牛是很重要的劳动力,它们的小日子也不错。为了保持牛的体力,它们每天还要吃鸡蛋、胡豆。天气热了,放牛娃就拉着它们去釜溪河里泡澡。鼎峰时期,在自贡盐场上“上班”的牛有3万5千头。这当中,有些年老了的,病了的,“退役”下来,又以别样的姿态,为自贡美食作了贡献。所以,自贡人善于做牛肉是有集体历史感的。
【主持人】有些牛肉菜品还被列入非遗了,看来在自贡美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什么独特之处?
【炼紫】没错,目前已经被列入非遗的有火边子牛肉,它也叫灯影牛肉。火鞭子牛肉起源于清代乾隆年代,清末民初已成为四川名特产。火鞭子,其实是旧时四川自贡地区用来照明的火把,这里用"灯"的明亮来表示牛肉的薄而透亮,细小的花纹清晰可见,后将其命名为"灯影牛肉"。火鞭子牛肉选料作工十分考究,先是选牛后腿上的"股二,股四牛",这样的肉一头牛只有10到15公斤。然后由熟练工人切成寸许厚的肉片,再将它钉在呈45度的木板上,用刀片成纸样的薄片,不能有漏孔漏缝,然后在上面抹上少许的盐和酱油,悬于通风处晾干,再摊在竹篾烘笼上,用"牛屎粑",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啊,要讲地道,还就得这样——牛屎和杂青草混合制成直径30厘米左右的饼状,贴在墙壁上晒干,做燃料烘烤。这样烘烤后的牛肉有一种特殊的清香。这时的牛肉薄如蝉翼,红亮透明,透过牛肉薄片,可窥见后面的文字图案。最后涮上辣椒红油,就成了火鞭子牛肉。它的口感是香辣的、有嚼劲。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还将火鞭子牛肉送上了在成都举行的赛宝会,因为火鞭子牛肉薄如纸片,透光见影,在赛会上标它为"灯影牛肉",所以后来成都、万县等地制作的就称为灯影牛肉,而自贡一直沿袭火鞭子牛肉的称呼。
【主持人】我看到最近刚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龙须淡口菜制作技艺”,也是来自自贡。
【炼紫】龙须淡口菜原名成佳大头菜,因其须根硬挺,酷似龙须而得名。贡井成佳镇一直是自贡的蔬菜“大篮子”。在清朝时期隶属荣县,在民国《荣县志》“物产”中有记载:“大头菜,芜菁属,一曰大根菜。县有盐其苗、腊其根以嫁女者,储至百年不朽。” 如今,“成佳大头菜”与“涪陵榨菜”“四川芽菜”“四川冬菜”并列为四川四大名腌菜。被列入非遗也是因其有着传统复杂的制作方法,将大头菜辅以数十种本地特产调味料,再加上必不可少的辅料贡井井盐,采用古法自然风干、手工分切、初腌、翻腌、三腌扑坛发酵、碾压辅料等,在成佳镇还有龙须淡口菜技艺非遗工坊。非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作为非遗项目龙须淡口菜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罗淮良长期致力于大头菜技艺文化宣传和推广。现在龙须淡口菜已研制低盐低温冷藏发酵制作方法,冷藏保鲜技术已极大程度保证了大头菜的各种营养成分不流失,其成品“麻辣甜香”“鲜嫩脆爽”。
【主持人】自贡美食有如此高的地位和造诣是和自贡的盐业发展密不可分的,炼紫,要不给大伙儿“上”一道盐商菜吧?咱们也打听一下富甲一方的盐商,他们的餐桌趣闻。
【炼紫】那就给您上一道“接力退秋鱼”。现在,在我们自贡的自流井区……诶,这里打个岔,咱们自贡因为以前有密密麻麻的盐井,所以不少街巷地名儿都以“井”命名。什么东源井、燊海井、小桥井……等等,所以在自贡,您一不留神就掉“井”里了。自贡城市的名字就来源于两口盐井——自流井和贡井,自贡。好了接续聊,在我们自流井区有些老人可能还记得,在离自贡有二三十公里的邓关镇,那里的运盐河道里有一种鱼叫“退秋”,学名叫:铜鱼。这种鱼捕捞季节短,只有在夏天沱江涨水后,接近秋天退水的时,才捕捞得到。它数量少,没有鳞片,头小肉嫩,但这种鱼一出水就会死。自贡四大盐商之首的王家,在民国初年的时候“王三畏堂”的总经理王星垣,就特别好这一口儿。为了吃到最新鲜的“退秋”,他要求他们邓关分号的掌柜,事先在河边备好锅灶和烹饪材料,大清早渔民就在河边搜寻,一网到鱼就立即下锅烹调,齐活儿之后,放进挑担子的铁锅里,用微火保着温。一站又一站盐工们就像跑接力赛那样,直奔自流井。这锅“退秋鱼”到“王三畏堂”的时候,要正好赶上王星垣的早餐时间。像这道“退秋鱼”,是对时节、鲜美、火候的极高要求,类似这样要求的菜品,在盐商菜里还有许多。
【主持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就了盐帮菜。坊间也有一种说法:盐帮菜才是川菜“天花板”。更有夸张调侃地说:“没有一只兔子能活着走出四川。”放段餐馆点菜的实况感受一下。
据说自贡每年肉兔消费量超过1亿只,约占四川省一半、全国三分之一。炼紫,你们家或单位食堂,兔肉很常见吧?
【炼紫】确实在四川,兔子的需求量很大。兔肉,低脂高蛋白,是健康餐桌上的“宠儿”。自贡家家户户都爱吃兔,大大小小餐厅它都无处不在——玉米嫩兔、青椒仔姜兔、水煮兔、黄焖兔、冷吃兔、凉拌兔、烤兔,十分常见。大伙儿是吃不够,还断不了。外出务工、旅游的自贡人,通常包里会揣着几小袋儿抽空、密封好了的冷吃兔,佐餐、小吃、宵夜都挺适宜。冷吃兔,红彤彤的菜样非常讨喜,一小节一小节的干辣椒把炒成金黄的兔肉丁团团围住,兔肉上、辣椒缝里还遍布这花椒、芝麻、八角、陈皮丝、大葱丝、姜片、冰糖等配料,它肉质口感绵软、咸香、香辣,还略带微甜,让人爱不释手。冷吃兔,是自贡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的保留菜;游客打卡自贡的必点菜;汇朋聚友宵夜中的下酒菜;记挂亲友常寄常送的家乡菜。正因为人们喜欢冷吃兔,所以这道菜在自贡真的是百家百味。
其实,冷吃,在自贡已有百年历史,讲究的是麻辣绵香、油而不腻。除了冷吃兔,还有冷吃牛肉、冷吃牛舌、冷吃杏鲍菇等等。
【主持人】在自贡除了冷吃以外,热菜也有很多讲究吧?
【炼紫】冷吃的炒制,大多讲究小火慢炒。与它正好相反的另一种菜品——爆炒,更是让自贡人戒不掉,让游客忘不了。冷吃与爆炒算是盐帮菜里非常有个性的菜系。
【主持人】爆炒啊,通常要下猛料的,来推荐个最火爆的吧?
【炼紫】行!
有人说盐帮菜是川菜中的奇葩,这真不为过。爆炒,讲究的是食材新鲜,大火急炒,三十秒成菜。这十几秒的爆炒,是厨师十几年的经验呐。爆炒,通常选用鸡胗、腰花、猪肚头、黄喉、肥肠等原本质地脆嫩的食材,用旺火高油快速炒制,特点是油宽料丰,成菜迅速、质感脆嫩、紧致亮油。火爆腰花、火爆肥肠、火爆兔肚、火爆肚头这些爆炒菜都离不开仔姜、小米辣,这是它的灵魂,一碗的米饭则是它的伴侣。爆炒的菜品里,有蒜末、泡椒、豆瓣酱杂糅食材后的醇厚香味,有仔姜、大葱或青条椒混合起来清香。夹一筷子,就着米饭,嘴里的辛辣被咸鲜脆嫩裹挟,太好吃了。
【主持人】流口水啦!到自贡,一定得去体验一把盐帮美食。话说川菜这么深得全国人民的心,在外地能吃到正宗的盐帮菜吗?
【炼紫】这些年,自贡盐帮菜声名远播,在自贡经营盐帮菜的餐饮单位近9000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行业主体覆盖高中低档、正餐宵夜、堂食外卖等各类市场。产业迅速增长的同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盐帮菜多次登上《舌尖上的中国》、《味道》等主流媒体热门栏目,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同时,自贡市盐帮餐饮企业陆续在全国乃至全球开设分店,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6000多家盐帮菜馆散布全国,500多家布局海外。在这里,炼紫也盛情邀请各位听友,到自贡逛吃逛吃——看自贡灯、探自贡龙、品自贡美食!
【主持人】好的。青山不改,后会有期!今天也非常感谢炼紫参与我们的《田园新主张》节目。带我们走进盐帮美食之府——自贡,听千年盐都“咸咸”的故事、畅聊自贡咸鲜的美食

编辑:廖强

责任编辑:张驰

编审:吴山冠

下载自贡观察APP,阅读更多

23人点赞

评论1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