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直接打开

近千年风华系于一笔 自贡“民间画师”再现盐都盛景

2022-06-21 09:46  自贡网

自贡网记者 黄鸿 摄影 罗祥瑞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

当时间飞逝,石雕逐渐风化,记忆开始模糊,何以解乡愁?总有一群人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历史,他们用文字、照片或绘刊记录着城市的辉煌和变迁,勾起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激活流淌于骨子里的血脉基因。

富顺文庙,面江背山,红墙环抱,穿过数仞宫墙,前院的棂星门石坊并峙,柱刻蟠龙,气势恢宏。日前,叶富春再次踏足这座熟悉的庭院,时而端详石坊,时而挥毫落纸,力求绘刊图案真实还原石刻风貌。

239A8403.JPG

从“绘画小白”到“民间画师”,叶富春用两年时间对自贡部分古建筑和石刻进行了修复绘制,以白描手法创作独具特色的手绘作品三十余幅。目前,编撰成册的《乡忆文创绘刊》已应用于公益展出和知识讲座,对保护、修复、传承及活化利用历史文物起到了推动作用。

结缘——无心之言的启示

一笔画不出一条直线的叶富春,从没想过会与手绘结缘。

那是三年前的一天,旅居法国的潘先生回国省亲,顺道游览了富顺文庙,作为文庙祭祀活动第一代传人的叶富春受邀为其解说。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对石刻的自然风化倍感心痛,于是开始潜心研究复原古建筑和石刻的绘制技巧。

IMG_20220607_113926.jpg

从贤关进入文庙,跨过泮池上的状元桥,映入眼帘的是石坊并峙的棂星门,潘先生一路欣赏,一路赞美,叶富春则自豪地介绍,“富顺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于清朝道光年间重建。棂星门由联排冲天石柱组成,雕刻精美,气势非凡……”

“在法国,如此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建筑,一般会迁至博物馆精心保存。”游览时,潘先生无心说道,“富顺文庙部分石刻已然风化,难以再现原来的壮美。”听闻潘先生一席话,再见风化的石刻,让叶富春倍感忧心。

送走潘先生一行,叶富春回到家中沉沉睡去。迷迷糊糊间,文庙逐渐变得模糊,如沙粒般随风飘散……他猛然惊醒,浑身冷汗,回想起潘先生的话,自顾自地念叨着:再过几十年,这些精美的石刻还在吗?

那段时间,文庙的泮池、天街、月台反复在叶富春脑中闪现,整个人精神恍惚,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经过深思熟虑,他有了“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画出来”的想法。

筹备——八月时间的苦练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没有任何美术功底和绘画基础的叶富春来说,要精准还原古建筑和石刻,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为此,他毅然放下原来的工作,决心从零开始练习绘画技巧。

叶富春从画直线入手,一开始,画出的直线总是歪歪曲曲,像蚯蚓似的。他便反复练习,有时一画就是10多个小时,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让他腰椎、肩椎、颈椎疼痛难忍,手腕就更不用说了,一天下来几乎不能动弹。但他没有放弃,第二天,抹上药膏,又继续练习。

239A8415.JPG

见丈夫埋头苦练,妻子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总是想方设法让他起来锻炼,“休息会儿,锻炼一下,别老坐着。”面对妻子的埋怨,叶富春不停笔地回答,“谁叫我起步晚呢,只有熟能生巧了,你多理解。”

练习绘画让叶富春倍感充实,却也对家人有些愧疚。此前,孩子上下学都是叶富春接送,自从练习绘画后,接送孩子便落在了妻子肩上,“家里的事几乎顾不上,”他常自嘲,“现在娃儿跟我都不亲了。”

数月的练习,用去稿纸高达三寸,叶富春基本掌握了直线、曲线、半圆等各种绘画技巧。这时,他仍没有动笔的打算,而是在练习绘画的同时,翻看县志,查看史料,了解建筑和石刻的工艺和风格,“复原绘制不同于艺术创作,必须将原貌落实到画笔。”

时间一晃,八个月过去了,叶富春的绘画技巧日趋熟练,知识储备也更加丰富,此时,万事俱备的他着手绘制富顺文庙的部分建筑。

绘制——首创成功的喜悦

首次绘制,叶富春选择了棂星门,“正是在文庙的解说经历让自己结缘手绘,所以一定要把棂星门完整地绘制出来。”

去年十月,叶富春来到富顺文庙,在棂星门下,一站就是数个小时,汗水早已湿透衣衫,但他毫无知觉,双眼盯着石柱,蟠龙仿佛活了起来,开始二次元化,变成无数的线条,不断在手中的画纸上跳动。抓住这一丝灵感,他开始动笔了,忽而一条直线,忽而一条曲线,蟠龙开始逐渐成形。

IMG_20220607_113814.jpg

叶富春说,在复原绘制棂星门龙柱时,最难的是部分石刻已经风化,依据实景描绘有一定难度,但是又不能凭空想象,所以创作空间十分有限,只能凭借此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复原绘制,“在绘制云纹和龙身时,部分已经风化,只能遵循现存部分进行适度创作,力求还原龙柱原貌。”

经过10余天的绘制,由三座四柱三门并峙组成的棂星门跃然纸上,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石刻精美。看着手中的作品,叶富春欣喜若狂,第一时间将妻子叫到文庙,“如何?有没有问题?”妻子一边端详实景,一边对比手绘,“没想到你还真画出来了。”对妻子的鼓励,叶富春仍不放心,又叫来朋友李果评价,“可以,真的,几乎一模一样。”

239A8423.JPG

得到亲朋好友的肯定,叶富春信心十足,随后,开始对首创作品进行细致打磨。每天一早,他便赶到文庙,对比实景一笔一划地对手绘进行修改,通过一段时间的修正,最终得到了让他满意的作品。间隔两个月后,他开始了第二幅作品——迴澜塔的创作。

迴澜塔,位于大佛岩上,因塔影锁江,恰好截断沱江,而俗称为“锁江塔”。在复原绘制迴澜塔时,叶富春与古建筑和石刻开始了新的故事。

深挖——建筑背后的故事

叶富春发现迴澜塔每层塔身的牌匾文字皆有不同,于是进行了仔细查阅,这一查,让他惊喜莫名,“迴澜,取自韩愈《进学解》中: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在他看来,仅复原绘制古建筑和石刻尚不足以达到延续历史文脉的目的,必须将建筑深层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方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于是,在开展复原绘制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和史料,用于充实手绘作品,并计划编撰成册。

239A8419.JPG

云蒸霞蔚,出自清代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且海内文人,云蒸霞蔚,鳞集京师,真千古盛事;岳峙渊渟,出自南朝萧纶《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行仁蹈义,岳峙渊渟;富有日新,出自《周易》……在叶富春的努力下,迴澜塔牌匾被一一解读,同时作为注解被编撰进了他的手绘中。

在补充文字资料的同时,叶富春也没有放下对古建筑和石刻的钻研。在绘制一幅风化严重的石刻时,其中一只兽型此前被认定为麒麟,但在绘制过程中,他发现其兽首仅有一只兽角,不符合对麒麟的描述。于是他翻阅了大量资料,认为兽型应是獬豸,“文史资料描述:獬豸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黑毛,双眼明亮,额上通常长一角。”

在叶富春看来,不论是精准描绘古建筑和石刻外形,还是补充完善文字史料,只有搞清楚其真实内容,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经典。为此,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再度审视,通过反复推敲和打磨,最终逐渐成形。

两年多的艰辛创作,如今,囊括全市多个古建筑和石刻的三十余幅作品已然创作完成并编撰成册,取名《乡忆文创绘刊》。叶富春满怀信心地说,“接下来将对盐业历史博物馆风化严重的二十四孝图进行复原绘制,以后,打算进一步拓展绘制范围,将著名学府、现代建筑、乡村风景、人文风情等作为绘制题材。”

未来——通识读物的创作

“迴澜塔,砖石结构,九层八边形楼阁式,攒尖三宝珠顶,层层上收,造型秀丽玲珑,塔内螺旋塔道,可登临塔顶……”不久前,叶富春在富顺某学校开展了公益讲座,通过自己两年多的创作实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部分古建筑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受到师生好评。

IMG_20220607_114550.jpg

“复原绘制古建筑和石刻仅是走出了第一步,如何将作品用于教学实践才是普及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关键。”叶富春介绍,目前,《乡忆文创绘刊》不仅有建筑手绘,也有文史资料,还有毛笔临摹,同时对文字增加了拼音,成为可欣赏、可学习的读本,“学生可通过阅读、着色、临摹等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和建筑的了解。”

IMG_20220607_143936.jpg

心有梦想,自带光芒。对于如今的成绩,叶富春远不满足,他说,“第一个版本还是略显单薄,需要自己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后还要对完成的作品进行完善,并加快新作品的创作进度,同时在现有基础上尝试增加更多通识教育内容,让这个作品真正成为自贡孩子的通识读物。”

编辑:彭彦彰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吴山冠

下载自贡观察APP,阅读更多

暂无评论

热门评论